近年隨著勞動糾紛案件的增長,單位起訴要求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案子也越來越多,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、歸責原則、賠償方式、賠償范圍你都清楚嗎?
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!
【事件回放】
2015年11月12日,肖某進入某單位,簽訂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,負責運送危險品,并約定“未盡責造成損失由司機承擔全部責任”。
2016年4月12日肖某受單位指派駕車運送物品,在高速行使時發(fā)生單方交通事故。經交警認定,肖某雨天駕駛未減速,對于事故的發(fā)生負全部責任。
單位在承擔完賠償責任后,向肖某追償。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,隨后,單位將肖某訴至法院。
【法院判決】
法院經審理認為:肖某作為駕駛員,合同中約定的“未盡責造成損失由司機承擔全部責任”,違反法律強制性規(guī)定,約定無效;但并不代表肖某不承擔賠償責任。法院綜合考慮其工作崗位、職責、過錯程度等因素,判定肖某酌情承擔年收入15%的賠償責任。
【溫馨提示】
根據相關勞動法律法規(guī)的規(guī)定,以下情形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:
(一)勞動者違反《勞動合同法》、《勞動法》的規(guī)定解除勞動合同,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;
(二)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,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;
(三)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競業(yè)限制,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,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,或者按照約定支付違約金;
(四)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被重新招用,對原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;
(五)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,應當按照約定支付違約金;
(六)勞動者因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,并符合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;
(七)勞動合同因勞動者的過錯被確認無效,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。
勞動者賠償?shù)膿p失范圍以用人單位的實際損失為限。也就是說,勞動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,用人單位有權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。
那么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方式有哪些?
(一)用人單位損失額確定后,勞動者直接向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;
(二)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報酬中扣除,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%,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?shù)卦伦畹凸べY標準,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;
(三)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時一次性付清賠償金。
那么,用人單位如何規(guī)避勞動者過錯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防范呢?
1、完善勞動合同及單位規(guī)章制度
通過民主程序,經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并通過單位的規(guī)章制度,在規(guī)章制度中明確約定在勞動者存在過錯,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需要賠償?shù)那樾巍?/span>
并且,所制定的規(guī)章制度,不應存在免除用人單位法定責任、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情況,更不能違反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等強制性規(guī)定。
同時,將制定的規(guī)章制度公示、公告,張貼在單位公告欄或者發(fā)送至其工作郵箱,確保每一位勞動者知悉并遵守。
2、勞動者方面:謹慎注意義務
在勞動關系存續(xù)期間,提高業(yè)務技能和風險意識,結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職責,謹慎、認真的完成既定工作,避免因工作失誤給單位造成重大損失。
即使因違反崗位職責給單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,也應該尋求仲裁或則訴訟解決;不能隨意以簽訂“欠條”的形式解決。
在實踐中,用人單位應盡量規(guī)避用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,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及用工風險!
綜述,用人單位應加強對勞動者技能的培訓,提高其業(yè)務水平和工作技能。同時,也要更加注重風險防控,化解潛在的危機。
學習更多知識,可以關注公眾號“指尖HR”,讓我們共同進步!
往期回顧
|